服务热线
400-666-2127
到底为何会发生药物性耳聋。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
其表现为少量药物即可引起耳中毒,这种遗传易感性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大量的研究证实,线粒体突变与耳聋关系密切,目前致病机制明确的与药物性耳聋发病密切相关的线粒体DNA突变是A1555G和C1494T。这两个突变均可以引起线粒体12S rRNA结构改变,使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其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造成内耳毛细胞损伤,线粒体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存在这一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导致临床上常见的“一针致聋”现象。
1993年,Prezant等人首先在一个非综合征性母系遗传耳聋的阿拉伯-以色列家系中发现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中A1555G突变,随后的一些研究进一步证明,多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分子基础是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该突变产生了一个新的G-C配对的碱基对,使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结合到12S rRNA的解码区上,导致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
2002年,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现了一个五代97人的母系遗传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大家系。通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12S rRNA C1494T是氨基糖甙类药物易感新突变。这个突变导致12S rRNA的高度保守的A位点(密码子和反密码子识别区域)形成了一个新的U1494-1555A配对,这与由A1555G突变所形成的C1494-1555G碱基对位点相同,导致局部构象改变,使得12S rRNA的二级结构与大肠杆菌的16S rRNA的二级结构更为相似,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形成了一个新的结合位点,造成12S rRNA与AmAn结合部位的空间增大,更有利于两者结合而干扰线粒体蛋白质和ATP的合成,从而促进了对这种药物的敏感性。
用携带C1494T突变的淋巴细胞和杂合细胞系分析表明:这一突变可以导致线粒体的蛋白合成降低38%-43%。可见,这一突变本身就可以引起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这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原发因素,但这一缺陷似乎还不足以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他因子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核修饰基因和线粒体DNA的单体型也可能对这一突变的表现型有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线粒体12S rRNA上的T1095C和T961Cn突变,线粒体tRNASer(UCN)上的G7444A、A7445G、7472insC、T7510C和T7511C等突变也可能与非综合征型耳聋有关。
●
包括用药的总量和日剂量。日剂量愈大,用药时间愈长,中毒的机会愈多。全日剂量一次性投入较分次投入更易引起中毒。
●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发生中毒的机率增高。如庆大霉素和速尿、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
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肉注射。
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正常情况下吸收率很低。
☞ 当肠粘膜发生炎症病变,特别是出血和坏死性肠炎时,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加之脱水使血的药物浓度增高,内耳外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增加,就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
☞ 当大面积烧伤,胸膜炎,支气管内投药,药物均可从局部吸收而发生中毒;
☞ 当中耳炎时局部滴药,药物也可通过圆窗膜及经中耳血管进入内耳发生中毒,而且中耳存在炎症时更能增加药物的耳毒性。
●
通过胎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虽然胎儿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仅为母体血清中浓度的15%~50%,但因为胎儿体内的药物排泄速度甚慢,故可损伤胎儿听觉器官。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
●
资料表明:婴幼儿、孕妇及老人容易发生药物毒性耳聋;绝大多数耳毒性药物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到损害,药物的排泄发生障碍,可因蓄积而致耳毒作用。
噪声、振动、饥饿状态、糖尿病等,可以促进或加重耳中毒。